“这笔钱,没进账,但真花在集体上了呀!”面对核查组指出的问题,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余沟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彭某带着些许“委屈”解释道。
此前,我们在对余沟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开展日常监督时,发现一条重要问题线索: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有一笔金额为3129元的款项,虽已签订相关合同并出具收款凭证,但全面核查村集体账户银行流水记录,始终未能查实该笔资金的去向。
“这3129元,一部分付了村民的占地补偿费,一部分补了补村口那段坑洼路,剩下的买了村委会的办公用品,都是用于集体开支,没进我个人腰包!省去了存取的麻烦,这不更高效吗?”
“账不是这么算的,农村集体资金是集体成员共有,每一笔收入必须按时、足额存入‘三资’监管账户,每一笔支出必须经过规范的民主决策和审批程序。这样做是不符合规定的!”我们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。最终,彭某因违反财经纪律,受到了相应处理。
名山区共有13个镇(街道),115个村(社区),在后续的监督检查中,我们发现,类似余沟村这种村集体资金“坐收坐支”的问题在其他村(社区)也不同程度存在,区纪委监委迅速行动,在全区部署开展村(社区)应收款项未入账突出问题“小切口”整治,紧盯“收入不入账”“私设小金库”“相关款项长期挂账”“虚构支出冲抵应收款项”等重点问题,推动村(社区)集体资金规范管理。
区纪委监委督促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各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对照重点问题开展自查自纠,建立问题台账,督促党员干部主动说清问题。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,从区财政、农业农村、审计等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开展靶向扫描监督,并发挥镇(街道)纪(工)委“前哨”和村(社区)纪检委员“贴身”监督优势,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监督网,通过查阅账目、走访调研等方式,精准发现一批突出问题和问题线索。
经过三个月的整治,全区共清理排查出村(社区)各类应收未入账、坐收坐支资金23万余元,严肃查处坐收坐支、白条入账、违规借款等违纪违法行为,批评教育4人、处理处分8人。
整治重在长效规范。区纪委监委坚持纠建并举、标本兼治,针对暴露出的制度短板和监管漏洞,督促职能部门研究出台村(社区)集体资金规范管理文件,从收入管理、支出审批、公开公示、监督问责等环节扎紧制度笼子;指导各镇(街道)完善村(社区)财务管理内控制度,明确责任,强化监管,不断完善“三资”管理体系,推动村集体“三资”在阳光下规范运行。
编辑人员: 雅安纪检